含油污泥每年產生百萬噸,按含油污泥約占原油的3%計算,2016年我國含油污泥產生量在600萬噸左右,若加上石油化工產生的“三泥”(生化污泥、池底污泥及浮渣),油泥總量要大得多。油泥污染多位于生態脆弱地區,危害大、難監管,治理情況差,實際處置率僅為17.45%,據1965年以來石油產量數據,油泥存量即達1.59億噸,按每方1500元/噸處理成本核算,其存量規模達到2486億人民幣,每年新增市場空間約90億人民幣。
油泥含油率一般在10%-50%,含水率在40%-90%,存在大量的苯系物、酚類、蒽、芘等有惡臭的有毒物質,成分比較復雜,屬于多相體系。由于在油田各處理工藝過程中大量使用不同種類的化學處理劑,使油泥砂中各類污染物與無機固體之間的橋聯結構穩固,油、水乳化充分,其成分結構更加復雜化,客觀上增加了工藝處理難度,增大處理成本。
自2010年以來,國家越來越重視石油石化行業含油污泥等固體廢物的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問題,陸續出臺了與含油污泥相關的標準規范,用于指導含油污泥的處理處置。
含油污泥種類繁多、性質復雜,相應的處理技術和設備也呈現多元化趨勢,目前含油污泥處理技術大致可分為物理化學法,包括填埋法、篩分-流化-調質-離心工藝、熱處理工藝(化學熱洗、焚燒、熱解吸)、氧化法、溶劑萃取技術;生物處理法,包括地耕法、堆肥法、生物反應器等;以及對含油污泥的綜合利用,包括污泥的燃料化、固化制磚、作為焦化裝置的原料、做為催化分餾塔的油漿以及污泥回灌調剖等。
其中,焚燒和填埋法簡單易行,是常用的油泥處置方法,但由于會產生二次污染,且浪費資源,將會逐漸被其他污染少,可資源化的技術所取代。調質-機械分離處理、熱解吸、溶劑萃取等,普遍具有效率高、無害化程度高、可資源回收利用等優勢。